新闻资讯
暨南大学−宁国宏/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团队︱Chem:有机笼主客体复合物共晶实现客体诱导的多光子增强效...
2022-02-25
81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宁国宏教授与利物浦大学的M. A. Little、A. I. Cooper教授合作课题组在Cell姊妹刊Chem(IF:22.804)上发...
查看更多 >
2022-02-25
暨南大学−宁国宏/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团队︱Chem:有机笼主客体复合物共晶实现客体诱导的多光子增强效应
81次浏览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宁国宏教授与利物浦大学的M. A. Little、A. I. Cooper教授合作课题组在Cell姊妹刊Chem(IF:22.804)上发表了题为“Organic cage inclusion crystals exhibiting guest-enhanced multiphoton harvesting”重要研究成果。论文通讯作者是宁国宏、M. A. Little、A. I. Cooper;第一作者是宁国宏;第一通讯单位为暨南大学。图1.论文首页截图通过弱相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复合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超分子过程,形成的主客体复合物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单独的超分子主体或者客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溶液态的主客体化学中,针对特定的超分子主体(如超分子笼等),筛选和预测适合被其包裹的客体分子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例如,Rebek课题组提出的“55%规则”,即当客体分子的体积与超分子笼的空腔体积的比值(packing coefficients,PCs,堆积效率)在46%~64%范围内,则可以形成主客体复合物,反之,则不可以;然而,在晶态的主
>
2022-02-25
宾德善/李丹团队发表Angew Chem:基于三环喹唑啉的二维导电MOF的锂离子存储
46次浏览
近日,我院宾德善/李丹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题为“Immobilizing Redox-Active Tricycloquinazoline into a 2D Conduc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Lithium Storage”的研究论文。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电站、智能电网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其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机电极材料因其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结构可设计、理论容量高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但有机电极材料易溶于有机电解液、电导率低、反应动力学缓慢等的缺点制约了其应用。我院宾德善、李丹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基于富氮分子三环喹唑啉(TQ)的金属-有机框架(MOF)二维导电材料Cu-HHTQ,研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TQ作为一种富氮共轭稠环分子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结合配位节点CuO4的氧化还原活性,Cu-HHTQ获得了多重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实现了作为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二维导电MOF长程有序的结构使其不溶解在电解液中,具有高循环稳定性,其多孔性以及
>
2022-02-25
陆伟刚&李丹团队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高湿度条件用于C2H2/CO2分离的金属-有机框架
36次浏览
近日,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陆伟刚和李丹教授研究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C2H2/CO2 Separation under Highly Humid Conditions: Balanced Hydrophilicity/Hydrophobicity”的研究论文。图1、论文首页截图目前,工业乙炔(C2H2)纯化能耗较高且分离效率较低,基于多孔材料的低能耗吸附分离被认为是炔烃纯化的替代绿色技术。而大多数用于C2H2/CO2分离研究的MOF材料在水蒸气的存在下会降低C2H2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甚至导致MOF结构的不可逆破坏,最终限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因此通过设计具有平衡亲水性/疏水性的稳定MOF材料,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湿度对分离能力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在湿度条件下实现高的C2H2吸附容量和C2H2/CO2吸附选择性。在此前该团队研究论文(J. Am. Chem. Soc.2019,141, 20390,DOI:10.1021/jacs.9b
>
2022-02-25
化材学院吴涛教授课题组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金属硫族簇基纳米管晶态整列
39次浏览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吴涛教授课题组在金属硫族簇基化合物的合成与功能探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以暨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成果。自1991年Iijima发现碳纳米管(CNTs)以来,过去30年里,一维中空纳米管凭借其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及潜在应用前景,成为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界长期关注焦点,并促进寻求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管来应用于多个纳米技术领域,如纳米催化、分子毛细管、能量存储等。与通过层状材料剥离的二维纳米片在非平衡条件下卷曲形成的传统无机纳米管相比,采用自下而上合成策略所制备的簇基晶态无机纳米管,通常具有精确结构和均一尺寸。此外,这种类型纳米管由于表面通常带有负电荷,可通过离子或其它弱相互作用组装成晶体阵列。这为研究纳米管内部或外部的离子传输和离子传导提供了一类特殊平台。然而,由于纯无机材料设计合成方面固有的复杂性,簇基晶态无机纳米管的合成面临巨大挑战,相关化合物报道较少。已报道的簇基晶态无机纳米管大多基于金属氧化物,导电性较差。尽管基于硫化物半导体的晶态纳米管在光/电性质方面具有优势,且在纳米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具有较大潜在应用,但已报道的数量非
>
2021-12-21
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41次浏览
2021年12月15日上午,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科技处副处长汤敏慧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介绍与会嘉宾。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方维海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中山大学苏成勇教授、南京大学左景林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段春迎教授,以及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丹教授,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陈填烽教授、周小平教授以及省重点实验室成员等老师参加会议。洪岸副校长代表学校感谢专家们一直以来对我校和重点实验室的关心和支持简要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办学成就,并表明学校长期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各位学术委员会委员能够为我校传经送宝,更好助力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暨南大学高水平学科发展。线上+线下会议现场学术委员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
>
2021-12-15
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与香港大学合作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32次浏览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陆伟刚、周小平和李丹教授团队与香港大学何健教授合作在美国化学会旗舰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2021, doi:10.1021/jacs.1c10008)发表了题为“Building a Pyrazole−Benzothiadiazole−Pyrazole Photosensitizer int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Photocatalytic Aerobic Oxidation”的创新研究成果,报道金属-有机框架在海洋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光催化有机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在可见光驱动下的有机转化,是一种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有效途径,为生产有价值的有机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方法。其中,电荷分离在调节光化学性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晶态多孔材料,由于其大的表面积、可调的孔隙几何形状、易于表面功能化、均匀分布的活性位点、稳定性、可回收性、快速的电荷分离和可调节的吸光范围而备受关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异相光催化平台。研究团队
>